求购三唑伦的凯时娱乐的联系方式┿(v)【加—59945`1904—】无需打开,直接添加(v)【—59945`1904—】良心推荐*十年口碑老店*诚信第一*顺*丰,保*密*发*货海上追鲸人:为了见到布氏鲸,他们守候3年
广西科学院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与科学教育创新团队对涠洲岛海域的布氏鲸开展科学调查。受访者供图湛蓝的海面上,一个黑色的三角形“小山”突然浮出水面,迅疾变成“y”形,将周围的小鱼一网打尽。这是今年8月28日,海钓爱好者在广西防城港市白须公礁附近海域首次发现布氏鲸踪迹并用视频记录下的一幕。
布氏鲸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还有个外号叫“干饭鲸”,在觅食高峰时段,每小时觅食的次数可达5次。虽然成年的布氏鲸体长可达12米-14米,但它主要捕食的都是体长5厘米内的小鱼,如鳀鱼、刀鲫等。
从2018年,经国内多家权威机构专家海上科考认定,广西涠洲岛海域发现中国大陆首例近海岸大型鲸群,到近两年,布氏鲸陆续现身广东深圳、广西防城港附近的海域,带给国人连连“鲸”喜。
为了尽可能了解布氏鲸,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广西科学院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默及其科研团队经常出没在涠洲岛海域,成为一群海上追鲸人。在布氏鲸频繁出现的这片海域,他们经历过彻夜出海却空手而归的艰辛,也拍到过母鲸带着幼鲸在海面下缓缓游过的神奇场景。对他们而言,守护自己所爱的动物,是件既“酷”又幸运的事情。“因为在30多岁的年龄,自己就能找到一辈子想做的事情。”陈默说。
为了见到布氏鲸,守候3年
“陈哥,这边有鲸鱼!”
2016年3月,陈默接到斜阳岛岛民杨承腾的电话,脑子里第一个反应是,是不是有鲸鱼又要搁浅了,因为过去北海曾发现过很多搁浅的布氏鲸,或是可能有鲸鱼迷路了游到这边来了。之后,杨承腾又发给他一段自己在船上拍摄的鲸鱼的视频,但并不清晰。
20世纪90年代,还在读高中时,陈默就开始关注白鱀豚和江豚,通过绿网参与白鱀豚的保护行动。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成了他心中永远的刺。
进入广西科学院后,陈默做的是海洋观测和海洋模型,后来原钦州学院(现更名为北部湾大学)的一名教授到广西科学院进修。那位教授是做中华白海豚研究的,大家有着共同的兴趣,便一同开展一些海洋动物保护相关的工作。
2016年从杨承腾那儿得知鲸鱼出现的消息时,陈默手头的工作还比较多,等过了一段时间他再出海时,由于鲸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一行人基本没有看到鲸的踪影。
2017年3月,杨承腾告诉他又看到鲸鱼了。
“第二次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不是偶然的。”陈默说,尽管2017年追鲸收获并不多,就看到一次喷水,但他们在涠洲岛和斜阳岛针对岛民开展的问卷调查让他们有了新的发现——被问到的所有渔民都说看到过鲸鱼!这说明布氏鲸的种群在这片海域是长期稳定存在的。
“大型鲸类一度被认为在中国大陆沿海已经绝迹,但我们的这个发现就告诉大家,其实我国近海还是有大型鲸类的。”陈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由于国内做鲸类研究的人很少,所以之前尽管渔民知道这一情况,但科研人员并不知道。
从2017年开始,由广西科学院、中科院水生所及北部湾大学组成的广西北部湾海洋哺乳动物联合研究组,启动了“布氏鲸基线调查行动”。
“守了3年,终于和它们见面了。”2018年4月4日,陈默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记录下他们第一次追鲸成功的激动。他回忆说,那天,海面很平静,大家把船的引擎关掉后就安静地停在海中等候,突然船的左侧海面出现气泡,因为布氏鲸会用气泡来捕食,当时所有人都激动地聚集在船的左侧,结果突然听到身后船的右边,传来拍击水面的声音,大家掉转船头,看到一张两米长的大嘴探出水面捕食,就在离他们大概10米不到的位置。
由于此前有网友在涠洲岛拍到了鲸,并在网上传播,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布氏鲸一夜走红。2018年4月,经过科研人员考察确认,北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在涠洲岛海域发现布氏鲸。布氏鲸的出现让涠洲岛海域成为我国近海在20世纪80年代后发现的已知唯一的大型鲸类捕食场所。
年复一年地追鲸为了啥
从2018年开始,陈默和科研团队开始频繁地在涠洲岛海域开展调查。1月-4月布氏鲸活动的高峰期,他们每月都会出海十几天,其他月份也会保持至少3天的出海调查。“这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常被打乱,但我们想做这个研究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所以不着急。”
全世界有很多人研究座头鲸、蓝鲸、灰鲸,但是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布氏鲸,因为它们游得太快,观察起来很困难。陈默介绍说,在美国、南非等一些国家海域看到的布氏鲸,只是在海面上游一下就潜到海里去了,而涠洲岛及泰国、越南附近海域活动的布氏鲸,有探出头张嘴捕食的习惯。“涠洲岛的布氏鲸在海面张嘴停留最长的一次大概在1分钟左右,在泰国的只有20-30秒。我们猜测,他们是希望停得更久一点,可以吃多一点的食物。有了这个特征就好观察多了。”陈默说。
1月-4月,天气正常的情况下,从涠洲岛海域出海大概20分钟左右就能看到鲸,如果运气好一点,可能5分钟就能看到。每次发现布氏鲸的踪迹后,科研人员只要能跟着他们就会尽量一直跟下去,拍摄它的外貌特征进行个体识别,甚至激动地去捞它们的排便,分析它们的健康状况、饮食结构,提取dna,为相关部门实施布氏鲸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这几年科研人员频繁见过好多次的布氏鲸大概有二三十头,作为一种大型的鲸类,每一头布氏鲸的个体活动规律都是不确定的。科研人员只能知道它大概的活动范围,或者是某一头这一年的活动轨迹是什么样的,但也许这一头第二年它就不是这样活动了,可能今年识别的这头鲸明年在这个海域就看不到它了,这都会给科研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陈默告诉记者,他们年复一年地追鲸,是希望从科研上的角度来说,知道环境的变化和布氏鲸栖息地的选择有什么关系。由于生态学研究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科研团队的成员还需要把环境、气候、海洋的变化等一项项研究建立起来后,结合渔业资源的相关研究,才能得出一个像样的结论。
追鲸的过程受到经费、天气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有时风浪大会晕船,有时会被海上毫无遮挡的阳光“晒成炭”。经常被人问到追鲸苦不苦、累不累,陈默总是笑着答道:为什么一定要讲苦和累呢?自己兴趣所至的时候,整个人都沉浸其中,整个过程都让人很享受。
如何更好地保护鲸类
国际上的很多研究发现,影响鲸类活动最主要的两大因素,一是有没有食物;二是人类的活动是否很多。如果人类活动很频繁,即使这片海域的渔业资源很丰富,鲸类也会主动避让这个区域。
涠洲岛海域鱼虾丰富,而观测到的鲸,长相饱满,可以判断这是鲸理想的捕食场。但一些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为依然会给布氏鲸带来骚扰与威胁:有的游客搭乘合法渔船,以钓鱼的名义私自观鲸;一些渔船夜间在禁渔海域内外,诱捕布氏鲸的主要食用鱼类……
为了保护布氏鲸,2018年广西北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施行《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条例明确禁止在涠洲岛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膜等物品,规定涠洲岛及斜阳岛海岸线向外6公里海域为永久禁渔范围。
在2021年国家林草局颁布的最新版《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布氏鲸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但陈默及科研团队这几年调查发现,布氏鲸在涠洲岛海域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一些捕捞的渔船。尽管《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涠洲岛及斜阳岛海岸线向外6公里海域为永久禁渔范围,但由于岛上的执法力量较弱,海警执法船很多都需要从北海开过来,导致一些商业捕捞船会错开白天,趁晚上执法人员休息时大肆捕捞。“我们开展调查有时会住在斜阳岛上,晚上就听见岛周围全是轰轰的响声。”
科研人员观察到,涠洲岛海域游弋的布氏鲸,有的背鳍都被扯掉了,他们判断应该是渔网捕捞时导致布氏鲸受到伤害。
这几年,陈默一直建议在涠洲岛开展观鲸旅游,并以科学合理规范的标准去开展这项工作。“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来提供依据,然后规定合理的频次和时间,规范观鲸船只和游客的行为,以最高的要求来开展观鲸旅游。”
2021年,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第二年,春节来临时,所有涠洲岛岛民都做好准备,要过一个冷清的春节。但当时媒体和抖音上,一些关于布氏鲸在涠洲岛海域捕食的报道,一下就吸引来了很多游客。有商家粗略做了个统计,每天上岛的游客中有10%左右的人都去出海看鲸,而剩下的很多游客也是因为出海船只有限,买不到票所以没能成行。
“当时我在岛上工作,到餐厅吃饭时,餐厅老板都会激动地跟我说,陈老师好感谢你们,之前都以为这个春节要凉了。”陈默说,可见布氏鲸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而且旅游观鲸的人多了之后,捕鱼船也会主动避让。
在陈默看来,目前执法力量做不到有效保护的时候,可以用经济的手段来推动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事情。“因为观鲸如果成为涠洲岛和北海的一个很大的旅游经济亮点,有经济上的驱动以后,我相信不管是执法上的动力,还是政府及岛民保护的动力都会增强。”
白天出海追鲸,晚上回到岛上整理资料,忙到凌晨两三点是经常的事。陈默在一条发于凌晨2时33分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每每来到涠洲岛,会更努力,工作效率都高很多,人就像打鸡血一般,越夜越精神。
繁忙的工作之余,陈默每年还会抽出时间,参加几十场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只要时间上不冲突,我尽量都满足。”陈默说,他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鲸这种动物,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大家对鲸的了解,认识到海洋环境受到污染或垃圾危害后,对鲸造成的威胁,然后传递一些环保理念。
在介绍鲸类的知识时,陈默会告诉青少年,人和鲸之间其实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过去没有电的时候,人们会拿鲸油来做鲸油灯,工业革命后,所有机器需要的润滑油,也是人类从鲸的脂肪中提取的。后来因为电能以及化学合成润滑油的发明,人类才不再使用这些从生物身上提取的资源,鲸类才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通过这些我就想告诉大家,一方面科技进步是保护鲸类的重要渠道,另外不乱丢垃圾、爱护环境也是保护鲸的一个方式。”陈默说,此外,他最想传递给孩子和公众的是,科学研究是一个虽然辛苦,但很快乐的过程,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因为热爱而好好学习,长大后投入到科学研究里来。